今天为大家解析后期调色的基本步骤,包括现场拍摄时的处理、ColorCorrection、Color Grading、明确key message、风格创造、强化空间感、影像质量控制几个步骤。
现场拍摄时的处理
进入后期调色之前,在现场拍摄的时候其实有一系列措施去令到同一场景下的观感一致,例如灯光、尽量同型号的摄录机、同一批或相差不远的镜头、统一人面的光比之类。这些有助后期调色时,容易平衡同一个场口的镜头,避免像两个场景一样。
不同机器拍摄输出的素材也有很大不同
另外一种情况是,不少电影都采用了多种机器的拍摄,有时候ARRI Alexa和Gopro这样的机器会出现在同一部作品中,而调色师就需要将不同机器拍摄的画面加以匹配一致。
比如奥斯卡提名影片《菲利普船长》一片中用到了Aaton,ARRI Alexa,ARRI Arriflex235/435,Canon C300,Gopro等超过八种摄影机类型,不同类型素材间的匹配对调色师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Color Correction
经过剪接和内容确定后,就可以进入调色的步骤。调色的第一步就是统一相同场口内不同镜头的「基本效果」(明亮度、对比度、色彩平衡)。虽然我们在现场已经有很多措施去尽量令画面一致,但始终因不同镜头、不同物距和因应不同角度的物件而微调的灯光等因素影响,所以最后得出的画面是不可能绝对一致的。这个步骤就是「Color Correction」。
而在Color Correction这个步骤前,需要仔细阅读你的素材影像。
阅读影像分为「科学层面上」的阅读和「情感上」的阅读,就是将一个影像解构成分为
1) 明暗
2) 阶渡
3) 对比
4) 色彩 来分析
#1 明暗是指画面最光和最暗的部份应为什么。
《Oblivion》电影截图
《Drive》电影截图
#2 阶渡是指「层次渐变」,这个层次渐变可以指明与暗的过渡,换个说法就是如何定义灰的层级。另一种阶渡是颜色的过渡,譬如一个夕阳它由中心的最光点弥散直至暖冷调交替。
《Blue Ruin》电影截图
《Revenant》电影截图
#3 对比是指一个画面光暗之间的宽窄程度,一般而言,高对比的影像会比较光鲜和「实在」,而低对比的影像就会比较灰一点、「北京」一点
《Batman》电影截图
《Hugo》电影截图
#4 色彩主要有两大方面,分别是平衡和鲜艳度。
《Theory of Everything》电影截图
《The Young and Prodigious TS Spivet》电影截图
调色的第一步其实就是去观察上述各细项出现了什么「问题」令调色师知道在color correction阶段该「修正」什么。
以明暗为例,例如一个场口中有四个镜头,当中一个比其余三个暗了一点,要平衡整个场口的明暗,就需要把暗了的那个调光一点。
再以对比为例,有时候拍摄同一个场口中可能会有不同景别(近镜、中距离、广角)的镜头,而灯光师在现场可能会因应不同镜头而调整灯光,令到主体的对比有差异(当然这个差异是可接受的),所以调色师就要找出这个问题,然后作出修正。
色彩方面就相对容易,就是找出颜色偏移了的地方,把它修正过来。
科学层面的阅读就是Color Correction的第一步,要学懂修正,必须要学懂阅读影像。
Color Grading
在每个场景中不同镜头统一只是第一步,而因应场口应有的情感,去赋予它一个「Look and Feel」就是「Color Grading」。以剧情片为例,通常一部作品都不止一个场口,不能一幕像「王家卫」、一幕像「那些年」、一幕像「英雄」,所以虽然幕与幕之间可能有不同的情感,但是也要有一些元素(mirco contrast/macro contrast)去令人感到它是「统一」的。
先做「Color Correction」再做「Color Grading」的原因是因为可以省却很多不必要的功夫。「Look and feel」是每一个场口要有它的特殊色彩表现,例如冷调、暖调、怀旧色彩等。如果导演、摄影师想改变一场戏的颜色表现,就可以直接整场戏去调整。所以如果不先作整场戏的色彩平衡和修正,每个镜头所花的功夫就会多很多了。
明确key message
突出画面主体
每一个画面导演都会向观众传达一个Key Message,即画面的中心主体物可能是人物也可能是一个物体,调色师会通过削弱或增强光线、色彩、细节等技术手段让画面元素隐匿或者增强,总之要尽可能使观众将注意力吸引到被期望的主体物上。
风格创造
好的调色师会创造令人印象深刻的色彩风格,也最能凸显调色师个人风格,有经验的调色师会从经典电影作品延伸到摄影,绘画等艺术领域汲取灵感,根据故事的氛围、内容等诸多因素来决定如何呈现一个恰当的影像风格。
比如像马丁西克塞斯近年很多作品影调风格的灵感就来源于传统的摄影工艺,《飞行者》模拟了好莱坞早期黄金时代的Technicolor 3-Strip的影像风格,在电影《雨果》的影像风格灵感就来源于二十世纪早期的Autochrome彩色印片技术。
强化空间感、电影感
摄影指导通过景深,色温,光线明暗等手段使画面纵深感加强,调色师同样需要对前期摄影有相当的理解和认识,用数字手段对二维影像塑造和强化空间感。
影像质量控制
在建立饱满和风格化影像的同时,调色师必须清楚影像控制的临界界限,不过度滥用数字修饰手段,有效掌控色彩管理,色彩空间转换,格式输出等工作流程诸多细节,保证未来影像的相应版本适应不同放映媒介的标准,在观看时获得正确和最佳的观看效果。
如果是输出胶片,我们的最终的输出版本要保证是符合对应胶片FilmLog的色彩空间,输出数字母版,要符合DCI XYZ的色彩空间,如果是3D版本,就要根据不同的3D播放环境对亮度值做相应提升变化。